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在线阅读 - 第17节

第17节

    刚刚下船,他们又遇到了一股大西军的追兵。三位王爷在几名家丁的护卫下拼命奔逃,慌乱之中,朱由榔没跟上父兄,被追兵擒获。当那些黑脸膛的农民军出现在他面前的那一刻,朱由榔的后背升起一股凉气,裤子不争气地突然湿了一片。农民军把他关进囚车,准备送回衡阳张献忠处请赏。一路上,他在农民军的打骂下半清醒半昏迷地等着死神的随时降临。幸好,吉人天相,三天后,官军赶来,把他劫了出来。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经过七个月的流离逃亡生活之后,朱由榔在桂林又一次见到了父母亲和三兄。大难不死的几位亲人抱头痛哭。加上带出来的眷属,原本数千人的桂王府此时只剩下不到十口人。

    晚上,几名亲人背着桂王聚到一起偷偷议论。他们反复叹息王爷的拖延不决。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说,如果再早半年逃亡,不,早一个月,哪怕再早三天,不,再早一天,几个王子也不至于死得如此之惨,王府之中也不至于遭遇如此大难。几个人都打定主意,“流贼”再来,不能再听王爷的,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逃跑。

    继位

    一

    王爷毕竟是王爷,虽然狼狈如丧家之犬,但是一到了朝廷地面,就立刻恢复了桂王的威严。广西巡抚瞿式耜以跪拜之礼迎之,在广西梧州兴建新王府,划全梧州财政收入供桂王一家之用。幸存嫔妃、僚属、宫眷、奴仆陆续从湖南逃来聚集于此,很快上下一千多口人的桂王府又开始运转起来。

    但桂王的精神再也没恢复。七子丧其五,妃子也死了十之七八。桂王一到广西就病倒了。

    搬到新王府一个月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王府的平静。八名太监闯进大门,气喘吁吁地奔到桂王病床前。他们送来了两道诏书。

    原来,就是一个多月前,北京已经被李自成军攻占。崇祯皇帝斩杀了皇后、妃子、女儿之后自尽,三位皇子失踪。如今江淮以北,已经尽为“流贼”所有。因为江南无主,所以福王世子,也就是桂王的亲侄子朱由崧在南京继了位,改元“弘光”……

    听到这个消息,桂王当即瘫倒在地上,“伏地大恸”,号啕大哭起来。他不光是哭侄子“罹难之惨”,更是哭祖宗的江山,哭自己一家的命运。看来,重获太平的希望已经破灭,再回湖南遥遥无期,等着自己这个家族的,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未来……哭了一会儿,桂王昏了过去,大夫急忙抢救,“绝而复苏,遂至不起”,几天之后,就去世了。

    二

    丧事之后,三哥朱由楥继承了桂王的爵位,出头露面的事由哥哥主持。至于家中大政方针,仍然由王太妃决定。朱由榔依然是一个富贵闲人。他渐渐适应了广西的气候,喜欢上了广西的亚热带风光。他在新王府里过得很舒服,每天读读小说,听听小曲儿,侍弄侍弄自己养的金鱼。惬意生活中,只有一桩摆脱不掉的痛苦,那就是那段惊险万状的经历无数次地出现在他的梦里,经常折磨着他。

    以前从来不关心国家大事的他,现在也注意起外面传来的各种消息。每天晚上,他都和三哥一起听太监们像讲评书一样讲述外面的各种新闻:李自成占据北京没几天,又被满洲人赶了出来。在大江南北,现在是大清、南明、农民起义军你争我斗。小福王改号“弘光”,享受“九五之尊”仅仅一年出头,清兵南下,就成了俘虏。福建一个皇族被拥立为皇帝,又改元为“隆武”,在浙江,另一个皇族不知道信儿,又自称监国,弄成一国两主的尴尬局面……简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这场大戏演得乱糟糟。

    听着如此惊心动魄的消息,朱由榔兄弟却感到一种坐山观虎斗的轻松。他们一再庆幸逃难时明智地选择了贫瘠落后的广西。这里最偏远、最交通不便,因此也最安全、最远离是非。

    崇祯皇帝去世,皇子失踪后,天下血统最高贵的,当数万历的四个儿子,即老桂王及其三个同胞兄弟,也就是福、瑞、惠、桂四藩王的后代了。这其中,老福王已经被李自成杀了吃掉。瑞王原封陕西,李自成入陕后,他逃往重庆,这个逃亡地选择得不是那么明智,次年张献忠攻克重庆,瑞王全家被杀。惠王则逃往南京附近,投靠新皇帝,这一选择也被证明是错误的,在弘光被俘后,他也跟着降清,后来和弘光一起被清人处死。所以到这个时候,万历皇帝的几百名直系后代中,只剩下朱由榔兄弟二人了。

    虽然桂王一系因为血缘关系最应该继承大统,虽然广西的地方官都愤愤不平于南明政权拥立皇帝时以“联络不便”而将桂王一系排除在选择之外,但是他们兄弟正为远离皇位斗争而庆幸。他们这一家人都对政治不感兴趣。听着太监们把高层政治斗争说得如此绘声绘色,他们兄弟只如听完全不关己事的小说一般。

    三

    世上没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富贵闲人生活中也难免有各种意外。朱由榔从来没有想到,“亲王”这顶显赫的王冠居然会落到了自己头上。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也就是继承桂王爵位后不到两年,三哥一场暴病,突然死去。朱由榔出乎意料地成了这个庞大王府的主人。

    在别人看来,这是绝大的幸运;在朱由榔看来,却是天大的痛苦。当哥哥的丧礼需要由他来主持,府中的大小事务需要由他来决定时,他简直觉得自己掉进了地狱:每天早上一睁眼,已经有好几个管事的等在门口请示事情。白天需要迎接各位吊客,与客人们寒暄交谈,送走了他们,还要看管账的那天书一样难以看懂的账本……他恨不得马上把这顶王冠送人。

    所以,在哥哥的丧事告一段落之后,他又把当家的权力让给王太妃,自己能清闲一天是一天。桂王府好不容易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朱由榔正忙于培育一个金鱼新品种。然而,一个天大的意外又一次降临王府。

    隆武皇帝的统治也没能延续多长时间,清军南下福建,隆武被诛。南明的疆域集中到了西南一角。现在,朱由榔众望所归,几乎成为皇帝的唯一人选。大臣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广西,请求朱由榔登临大宝,继皇明之血脉,图天下之中兴。

    朱由榔被这突如其来的形势弄昏了。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坚决拒绝。数数最近这几个皇帝的命运吧:崇祯当了皇帝,自杀了;弘光当了皇帝,被俘了;隆武当了皇帝,也被擒获了。在这个乱世,他隐姓埋名还来不及,怎么能坐到风口浪尖,去当那招风的大树?

    一开始,大臣们以为他是故作谦虚,所以仍然一遍遍前来劝进,不依不饶。朱由榔没见过这阵势,一时慌了手脚,躲在书房里不肯见大臣,还得太妃出来解围。太妃是个女强人,说话明白直接:“儿非治世才,何苦以一朝虚号,涂炭生民!诸君何患无君,吾儿仁柔,非拨乱才也,愿更择可者。”

    太妃说得没错。其实用今人的眼光看来,朱由榔完全不适合当皇帝。从小生长于妇人之手的他是个十足的绣花枕头。由于从小生活在温室中,他不但严重缺乏政治常识,甚至日常人情世故都有隔膜之处。从受教育程度上来说,他也不算出类拔萃。虽然比起那些胡作非为的王公子弟来,朱由榔算得上知书识礼,但其实他读了十几年书,现在的水平也只能读诗词小说。这样的水平,怎么能当起天下重任?

    然而,在大臣们看来,朱由榔是一个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的皇位继承人。

    第一,他血统最纯,身份最贵。事实上,崇祯皇帝自杀后,桂王就因为既亲又贤,被认为是最适合的皇位继承人。只是因为地处偏远,才让与朱由榔血缘距离相等而声名不佳的小福王朱由崧继了位。朱由崧被俘后,如果不是事出紧急,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隆武皇帝朱聿键登基,因为此人与皇室中心的距离太远了,他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朱楹的八代孙,可以说是在世藩王中血统最不纯正的一个。所以隆武继位后,南明朝廷上一直存在着反对之声,不少反对者呼吁应该到广西迎接小桂王取代隆武,只是由于距离过远,无法实施。如今,南明的疆域集中在西南一隅,地处广西的桂王,终于成为不二之选了。

    第二,除了极为高贵的血统外,上天还给了朱由榔天生的“帝王之表”。朱家本来就出美男子,二十四岁这年,朱由榔身高一米七八,身材挺拔,外表十分英俊。他秀眉高鼻,双目炯炯,一举一动,安详舒缓,气质十分高贵。更让人惊奇的是,他长得与祖父万历皇帝颇有几分神似,“王体龙颜酷似神祖”,乃天生的帝王之相。

    第三,在大臣们看来,朱由榔的个人品质也完美无瑕。明代天潢贵胄中,大部分是骄奢淫逸之辈,胡作非为,四处滋事。只有桂王一系的贤名举国皆知,而朱由榔“厚重谨然”,“绝无声色珍禽嗜好,不饮酒,不置妃嫔,侍太妃极孝”,也闻名已久。

    四

    朱由榔和太妃越拒绝,大臣们拥立的决心越坚决。他们认为,朱由榔对皇位如此淡泊,恰恰表明了他的品质远非其他皇族所及。

    事实上,虽然只剩下半壁江山,但南明的皇帝之位对绝大多数皇族来说,仍然是极有诱惑力的。天翻地覆自是国家最大的悲剧,然而对有些人来说,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国难当头,自身难保,宗室中居然有不少人心中窃喜,妄图乘乱黄袍加身,过几天皇帝瘾。当初弘光被俘之际,朱由榔生活的广西,就出过一件大奇事。广西桂林生活着一位靖江王,名叫朱亨嘉。听说弘光去位,天下无主,也做起皇帝梦来。这在别人听起来简直是个笑话。因为从血统上来说,这个靖江王根本没有竞争皇位的资格——他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的后代,并非朱元璋的正牌子孙。然而他想当皇帝想疯了,在听说弘光的死讯后,大言不惭地说:“方今天下无主……目今东宫无人,予不俨然东宫乎!太子监国自是祖宗成宪,有何不可?”于是,在一群想抢拥立之功的地方官的“劝进”下,朱亨嘉身穿黄袍,面南而坐,改纪年为洪武二百八十七年,又改自己生活的桂林为“西京”,大模大样监起国来。

    朱亨嘉如同反叛的行为迅速被南明地方官平定了。除了他之外,朱元璋的正牌子孙不顾大局,争当皇帝的更多。早在弘光元年(1645年)十月,益王朱慈炲就在抚州被当地士绅拥立为监国。隆武二年(1646年)初,益阳王朱术雅在浙江龙游、遂昌一带私授知县,自称监国,受到隆武帝的训责。不久,楚藩宗室朱盛澂又在太湖自称通城王,行大将军事,“居然帝制,派饷、卖札、强夺民女,为两山(指太湖中的东、西洞庭山)百姓不容”,闹得昏天黑地。此后还有益王朱由榛1647年建都揭阳,楚王朱容藩1649年建都夔州……面南而坐,九五之尊,对许多皇族来说,是比一切都要兴奋的享受。

    朱由榔对皇位避之如虎,不禁让久处名利场的大臣们十分意外。大臣们将此举理解为朱由榔克己寡欲,品质高尚,修养良好。而这是做皇帝最需要的品质。

    至于太妃说朱由榔没有政治能力,他们更不同意。他们说,道德是君王之本。至于才干、能力、知识,这些都是细枝末节之事。德是本,才是末。帝王最重要的职责是为天下做道德表率,所谓一人正而天下无不正也。主张拥立朱由榔最卖力的广西巡抚瞿式耜更认为朱由榔没有政治经验,是一个非常大的优点。他心中暗暗认为,正是这样,更方便他们这样的“正臣”掌握朝纲,决策国家大事。

    所以,瞿式耜率领群臣,一遍遍坚决劝进。反复劝进无果后,他又拜访桂王府,和朱由榔促膝长谈。他好不容易才弄明白,朱由榔不肯当皇帝,是怕树大招风,于是就从这里入手进行动员。他说:“表面上看,皇帝这个职位很危险,实际上却是最安全。因为从根本上说,所有的朱姓子孙现在都是清王朝的猎物,满洲人为了巩固江山,必须把所有近支王公斩尽杀绝。以您血统之高贵,现在已经是满洲人的第一号猎物,即使不做皇帝,人家也不会放过您。而做了皇帝呢,则半壁江山都在您掌握之下。我们这些大臣不死,您就死不了。再说,现在天下大势还混沌不清,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领土上还有数十万抗清大军。如果经营得法,把清人打回江北,打回关外,就有很大希望。只有光复大明,您的安全才真正有保障。所以,不管您当不当皇帝,国家的命运和您的命运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只有当了皇帝,光复明朝,才是王爷您切身利益之所在。”

    一席话说醒梦中人。朱由榔把瞿式耜的话向太妃一转述,太妃很快就明白了自己是妇人之见,瞿先生的话确实是真理。因此,太妃当即发布命令,说王爷同意大家的请求了,门口跪着的大臣们起来吧!

    一声令下,整个梧州欢声如雷。南明各地喜气洋洋,他们终于有了最名正言顺的主人,整个抗清大业终于有了主心骨了。

    五

    按当时的政治惯例,藩王要当皇帝,第一步是宣布监国。广西地处偏僻,不宜立都。大臣们用最豪华的车驾,把朱由榔一家接到风景秀丽的广东肇庆,在这里把衙署突击改建成金碧辉煌的皇宫,于十月十四举行了监国大典。朱由榔高坐宝座之上,接受几千名大臣的三跪九叩之礼。

    在监国大典上,朱由榔标准的帝王外表给全体官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许多人内心感叹:“凤准龙颜,真中兴主也。”他按照前朝老太监的指点,一举一动都端凝有度,不怒自威。平时从来不敢当众讲话的他,那一天居然当着上千名大臣的面,把瞿先生事先给他准备好的讲话讲得流利洪亮,慷慨激昂的讲话感动了所有人。史书记载,当时的场面是“百官拜谢感泣,各图自奋,颇有中兴气象”。

    以前虽然贵为亲王,但朱由榔从来没有掌握和运用过权力,所以他受到的尊敬都是表面上的,连家中的仆人对他都没有畏惧心理。在监国大典上,朱由榔才头一次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拼了性命争当皇帝。他头一次尝到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滋味——所有的人都在他面前匍匐战栗,他们的生死荣辱都在他一人的掌握之下。他突然间觉得自己的躯体如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瞬间高大了许多倍,身体里的能量瞬间也增长了许多倍。

    大臣们说他“龙姿日表,真尧舜之质也”,说他“天纵圣明,文武全才”,说他“英明特达,才学过人”。说得多了,他的自我感觉也发生了变化。平生第一次,他有了价值感,有了自信,有了工作的热情。他召来瞿式耜,和他彻夜商讨人事安排,策划军国大事。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他听从瞿式耜的建议,汲取前代滥用特务以及广选秀女以致不得人心的教训,宣布“不设东厂,不选宫人”,人们闻听,欢呼雀跃,称此“为始政之最美”。大臣觉得他们终于选对人了,朱由榔也心情激越,决心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做一个带领南明走出困境的伟大皇帝。

    然而,他的工作热情消退得很快。监国大典举行后的第六天,朱由榔正在吃晚饭的时候,传事官突然来报:“清军连下福建漳州和江西赣州,已经到达广东边境。”

    手里的筷子掉到了桌子上,朱由榔的大脑中马上跳出两个字:逃跑!

    听说监国下令举国西逃,瞿式耜等大臣都有点摸不着头脑,他们怀疑自己听错了:现在清军尚在江西,离广东尚远,下一步是不是进攻广东还属未定。即使进攻广东,南明西南军队还是很有实力的,有把握御敌于国门之外。如果主动逃跑,岂不是把广东拱手让给清军吗?西南一共只有五省,失一省少一省啊!

    由于这个决定太荒唐了,所以大臣们以为监国就是情急之下顺嘴一说,都没当真。没想到,第二天监国召集以首席大学士瞿式耜为首的所有高级大臣,让他们立刻安排逃往广西的路线。

    一听监国是动真格的,大臣们着急了。他们反复给监国分析局势,说明为时尚早,不急着逃走,当务之急是安排广东防务。南明之所以要立皇帝,最重要目的就是关键时刻凝聚人心,稳定局势。如果这个时候逃走,肯定“全国”人心动摇,后果不堪设想。

    朱由榔一声不吭。他的理智让他明白这些大臣说得有道理,可是他的情感不受大脑支配。虽然理智告诉他清军尚远,但是恐惧感一刻不停地在他头顶盘旋,让他头昏脑胀。老桂王当初在衡阳迟迟不走的教训,在他头脑中刻下了无法改变的条件反射——遇到危险,逃得越快越好!天下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清军突袭而来,他可不想再次经历落到敌人手里的滋味。

    在大臣进言的时候,朱由榔没有言语。然而,一夜之后,朱由榔还是再次召集群臣,命太监宣读自己起草的下令西逃的诏书。大臣们百般劝喻,他丝毫不为所动。才当了七天监国,他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他是一国之主,拥有最后的决定权。所有决定,不管多么错误,只要他铁了心,最后都能实施。这是专制政体的最大特点。

    瞿式耜等人不依不饶地劝谏,只是把西逃又推迟一天而已。监国大典举行后不到十天,一次举国大迁移开始了。所有大臣都跟在朱由榔身后,在重兵保卫下,日夜兼程。平日娇生惯养的朱由榔此时表现出惊人的吃苦耐劳精神,日夜奔波。不数日,他就到达了广西梧州,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桂王府。

    六

    回到王府后,朱由榔的心才安定下来,有暇关心局势,思考问题。他派出探子去打听清军的动向。打听了数日,没听到清军进入广东的消息,却听到另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广州又出了一个新皇帝!

    原来,朱由榔不顾广东人死活,仓皇逃走,令广东军民大为失望。正好在这个时候,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鏼坐船从福建逃到广州。留在广东的原南明官员苏观生突发奇想,何不趁广东士人气愤于永历放弃封疆之际,另起炉灶,援引兄终弟及之义,拥立敢于抵抗的隆武帝的弟弟为主?此计一出,许多想获拥立之功的士人纷纷响应。

    十月二十,朱由榔西逃,十二天后,也就是十一月初二,广东官员宣布由朱聿鏼监国,改年号为绍武。半个月内,广东出现了两个监国。虽然许多人批评此举使“二百里间两帝,自树内梗,三百年国纪,人披其叶而我刈其根矣”,然而,绍武小朝廷却自得其乐。南明时代,许多称帝者一半固然是皇族贪图大位,另一半更是由于文官武将拼命拥立。瞿式耜后来评价那些仓促称帝的闹剧时说:“分明戏场上捉住某为元帅,某为都督,亦一时要装成局面,无可奈何而逼迫成事者也。”这些拥立者视天下板荡、生灵涂炭为自己获得绝世功名的最好机会,不管未来怎么样,眼前先过一下宰相瘾再说:“其见在朝廷者,干济则平常,争官则犀锐……毕智尽能,朝营暮度,无非为一身功名之计。其意盖谓世界不过此一刻,一刻错过便不可复得矣!彼其胸中,何尝想世界尚有清宁之日,中原尚有恢复之期也哉!”苏观生原本是拥立朱由榔的,但是朱由榔监国后,他在小朝廷中没有弄到满意的位置,所以才出此奇策。虽然宣布监国比朱由榔晚了半个多月,但苏观生决心争一口气,一定要使绍武比朱由榔早称帝。所以监国仅仅三天,绍武就匆匆举行了登基大典。史籍如此描述绍武君臣这三天的匆忙:“且谓先发夺人,宜急即位。遂仓卒立事,治宫殿、器御、卤簿,举国奔走,夜中如昼。不旬日而授官数千。即位之际,假冠服于优人而不给。”由于时间太急,为了修皇宫、备龙袍、修造皇帝车驾、准备百官服装,整个朝廷加班加点,不吃饭、不睡觉,“举国奔走,夜中如昼”。因为时间紧急,没法做那么多套官服,他们征用了广州城内所有戏班的戏服,“除官数千,冠服皆假之优伶”。

    这个消息一下子把朱由榔打昏了。他做监国刚刚做出滋味,还没来得及享受登基大典的过程,突然有人上来捷足先登,一把把皇位抢走了。到这时,他才不得不承认,逃回梧州确实是个错误的决定。十几天过去了,清军也确实没有进攻广东的迹象。自己跑进了穷乡僻壤,倒给了别人篡位的机会了。

    御前会议的结果,是检讨这次西逃的错误。当然,错误是由个别赞成西迁的大臣来顶了,监国只是受人蒙蔽。当务之急是立刻返回广东肇庆,正式宣布登基。权力的味道就是这样让人一尝难忘,当初说什么也不当皇帝的朱由榔现在显示出了少有的勇气。

    七

    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十八,朱由榔又率大队臣民,匆匆赶回广东肇庆,来不及喘口气,就立刻宣布即皇帝位,匆匆忙忙祭告天地、社稷、祖宗,改次年为永历元年(1647年)。追封老桂王为端皇帝,母亲为慈圣皇太后。这样,广东一省之内,同时有了两个皇帝,一个绍武,一个永历。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两个皇帝几乎同时决定——消灭对方!一场内战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十一月二十九,在登基十一天后,永历帝派出精兵,前去讨伐绍武政权,双方激战于广东三水,仗打了半个多月,打得昏天黑地,双方原本预备抵抗清人的精兵大多损于此役。特别是永历一方因为轻敌贪进,在三山口失利,精锐全军皆覆。

    绍武皇帝十分高兴。登基之后,他一方面同永历激战,一方面兴致勃勃地摆皇帝谱,“祭天、祭地、幸学、大阅等巨典,按日举行”,每天出镜,忙得不亦乐乎。除了这些典礼,君臣们更热衷的是封官晋爵,几乎每天都封一批官,大臣们分了几派,为官职高低相互内斗不停。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四千名清军趁边界空虚悄悄潜入了广东。他们发现,因为精兵都被绍武调去与永历打内战,广东各地几乎没有防备。清军大喜,利用绍武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内战和出席典礼的时机,日夜兼程,每到一地,立即扫除传递军情的塘兵,封锁消息,用缴获的南明地方官印发出太平无事的塘报,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广州城下。

    十二月十五,清军前锋以帕包头,伪装成明朝军队,出其不意地闯入广州。绍武帝和他的大臣们今天的日程是“幸武学”,也就是视察军校。这一天,百官咸集,朝服辉煌,绍武皇帝正装腔作势发表重要讲话,忽然探子闯进院内,报告清军来袭。大学士苏观生大怒:“这么重要的场合,一个小小探子怎么可以随便闯入,破坏庄严气氛?再说,清军还远在江西,怎么可能来到广州?难道是飞过来的吗?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个探子一定是妖言惑众!”于是绍武一声令下,把报信人推出去砍了。人头刚刚落地,那边清军已经登上城墙,脱去包头,露出辫子,乱箭下射,城中顿时鼎沸起来。苏观生急令关闭城门,调兵作战。可是,精兵都派往肇庆去对付永历朝廷,一时调不回来。广州重镇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清军占领。绍武帝见大势已去,拖了一条被子,混在乞丐当中试图逃跑,被清军查出,关在东察院,仅仅过了一个多月的皇帝瘾,就糊里糊涂地自缢而死了。

    既然对手已经消失,仗自然没有必要打了。上回传说狼来了,这次狼真的来了,不跑还等什么!永历帝连会议也没有召开,立刻下旨,“西幸梧州”,然后也不等组织大臣,自己坐上船先行西去了。

    逃跑皇帝

    一

    永历王朝的第一个春节,这是对一个政权来说非常富于象征意义的日子,朱由榔选择在狭窄的船舱里度过。从广东匆匆逃回梧州之时,正值大年三十。地方官得知圣驾将临,已经做好了接待准备。城内黄土垫道,大街上张起灯笼,行宫也更换了全新的铺设。但是朱由榔坚决不下船,随时保持拔锚起行的准备状态。官员们只好挤在狭小的船舱里,勉强给他行了礼,算是过了年。

    正月初六,清军逼近广西边境的消息传来。朱由榔立刻命令开船,直驶向桂林。到了这个边疆小城,他才算松了一口气。听说清军到了广西边境又停了下来,他抹抹汗,命人送来奏章,小朝廷又恢复运转。

    瞿式耜到现在才明白拥立这个人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他原本以为朱由榔没有主见,容易操纵,谁知道皇帝在别的事上没有主意,唯独在逃跑上比谁都果断,一旦下了命令,九头牛都拉不回。

    如果继续这样,那么建立这个朝廷,不但达不到当初设想的树立旗帜、凝聚人心的作用,反而成了动摇军心、破坏战斗力的罪魁祸首。现在已经查明,深入广东的清军其实只有四千一百人,永历政权重新组织的内战大军那时正在向东进发,准备报内战首仗失利之仇。如果换一个勇敢些的皇帝,此时正好命这股大军对清人迎头痛击,以众击寡,孤军深入的清人即便勇敢能战,在没有后勤的情况下也支撑不了多久。可是皇帝一跑,谁还有信心组织抵抗?兵败如山倒,不几日,广东全省就拱手交给清军了。南明残山剩水本已不多,广东又是南明版图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一省,广东失去,南明的力量大为削弱。

    然而,后悔已经没有用了。君臣之义已定,唯一的希望就是竭尽全力辅佐这位新君,看看能不能鼓励他振奋精神、改弦更张吧!好在朝廷总算在桂林安顿下来,瞿式耜可以从容布置他的强兵卫国大计了。他的初步打算是强化中央集权,建立起独立的纪律严明的军事指挥体系,以防再像上次一样,皇帝一跑,全军混乱。

    然而,没过多久,瞿式耜就发现,这个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这个永历,实在难当乱世之君的大任。

    瞿式耜没想到永历的政务能力如此之差。虽然明代各地藩王都习惯于骄奢淫逸,王子多不学无术之辈,但瞿式耜万万没想到,向称“贤明”的桂王府家庭教育也如此差劲。瞿式耜在后来的书信中说永历皇帝“质地甚好,真是可以为尧、舜,而所苦自幼失学,全未读书”。说朱由榔全未读书有点夸张,应该说,朱由榔认下了一千多字,读小说、看戏本问题不大,但读那些典雅深奥的奏折就不行了。他读得一脑门子汗,还是半通不通,不得不召几个翰林进来,先给他口译一遍,才能明白大意。对于国家的政治传统、用人行政、山川地理、财政军事,永历完全没有任何知识储备,所有的政务都要从头给他讲起。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知县大还是知府大,但是皇帝居然不知道!所以,辅佐这样的一位皇帝治国,就好比教三岁小孩入洞房,你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皇帝的素质直接决定政权的品质。永历朝廷才运转了几个月,历朝历代的各种弊政类型几乎都全了。

    首先是太后干政。皇帝的优秀品质中,为人称道的第一条就是“极孝”。在登基以前,他的大小事情都是太妃做主的。做了皇帝以后,他还是习惯性地对太后所有想法“无不秉承”。而太后也乐于替儿子操心。问题是,虽然太后“习文墨,晓事机,剖决诸务能晰情理”,在女流当中算是个出类拔萃的,但她毕竟自幼不出家门,见闻有限。谈到政治,那更是知识不足,见识不高。她判断一个人的忠奸,只凭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如果谁在她面前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地陈述他对大明的热爱,就很容易赚得太后也陪着流下眼泪。许多钻营之人知道了这个窍门,便花重金贿赂太后身边的宫女太监,见上太后一面,痛哭一场,往往就能连升几级。时间一长,这“眼泪升官法”竟成了朝野皆知的一个笑话。

    其次是太监专权。虽然朝廷名义上的首席大臣是瞿式耜,然而不久人们就发现,朝中有一个比瞿式耜更有权力的“隐形宰相”——太监王坤。

    王坤是前朝的老秉笔太监,谙熟前朝典故、政务流程。在永历朝的建立过程中,许多宫中规矩都是由王坤一手建立起来的。刚在桂林安顿下来时,朱由榔曾经勉强振作过一个月,每天硬着头皮读几十道冗长难懂的奏折,口授自己的处理意见,再送到瞿式耜那里,请他把关。然后还要接见一个又一个大臣,听他们用各种奇怪的方言,讲自己完全不懂的各种政务,他还要像模像样地发表点什么“重要意见”。他原本不是精力充沛之人,每天都熬得头昏眼花、精疲力竭。新鲜劲儿一过,从小到大没吃过一天苦的他实在扛不住了,倦勤之际,秉笔太监王坤就渐渐掌握了大权。秉笔太监的责任是皇帝的秘书,按惯例,对大臣们的请示事项,都要由朱由榔口授,由王坤记录,传达给臣下。朱由榔一天比一天懒于读奏疏,越来越多地让王坤先读了之后直接草拟意见,他看一遍就发出。这种情况下,王坤的建议差不多就成了决策。或者说,王坤就成了事实上的皇帝。

    按理说,朱由榔要推卸政务,他首先应该推卸给首席大学士——资深大臣瞿式耜。但是他太好面子,不想让瞿式耜知道自己的懒惰和卸责。从接触的第一天起,他就有点畏惧瞿式耜。这位干瘦精悍、目光明亮的大臣,从头到脚都透露着一股严厉,让朱由榔感觉不舒服。每次和瞿式耜在一起,他都感觉像小时候和那位启蒙教师在一起一样局促。每次进宫,瞿式耜都会滔滔不绝地向他讲一大堆军事形势,千头万绪,没完没了,他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才能勉强跟上瞿式耜的思路。所以朱由榔千方百计减少接见瞿式耜的次数。

    而王坤则完全不同。这位伺候了好几朝的老太监既擅于弄权揽事,又深知如何讨得主子欢心。他在朱由榔面前永远是恭顺、听话、善解人意的。他总是那么卑躬屈膝、战战兢兢。只有在他面前,朱由榔才活得舒展、轻松。更何况每一次朱由榔提出逃走,王坤都毫无异议,立刻坚决执行,全力布置。所以时间一长,王坤就成了朝中第一号人物。

    随着太监专权的出现,朝中势不可免地出现了第三个问题——党争。所谓党争,就是“窝里斗”。明朝原本就是在党争中灭亡的。从明朝中期开始,大臣们就开始按师门、按出身地域,拜老师、认同乡,拉帮结派,在朝廷上掐得你死我活。他们表面上是为了原则、纲常而斗,实际上着力的不过是官位的升迁、官场的荣辱。每一个人都必须依附某一门派才能在官场中立足。在“窝里斗”中,他们表现出了在对外斗争中少见的坚决、勇敢、残酷,什么帝国的前途、百姓的疾苦,都被他们忘到脑后。南明历任小朝廷都完整地继承了“窝里斗”的传统。

    朝中形成了王坤与瞿式耜的明争暗斗之后,大臣们也自然分成两派,各随其主。每次王坤要任命一个官员,瞿式耜派必然反对;瞿式耜提一个建议,王坤派也时常掣肘。两派斗得津津有味,你来一拳,我来一脚,表面上握手言欢,实际上恨不得吃掉对方。每当两派势力相争,需要朱由榔裁决时,皇帝哪个也不好意思得罪,经常漠然置之,不置可否,听任他们打去。瞿式耜想收回各地军权归于中央统一指挥的设想一直无法实现,小朝廷的力量就这样白白消耗在内斗之中。

    二

    当然,与军阀势力的崛起相比,以上三种弊政,又都算不上重要问题了。

    专制体制有效运行的条件是权力所有者有力量握住这沉重的权柄,如果你握不住,这过于巨大的权力就会在自身重力决定下破裂。永历朝廷的军队本来就是由各地军队拼凑而成,在永历称帝之前,各地群龙无首,各自为战。永历朝廷终日内斗,无暇外瞩,也树立不起威信。各地将军自然就擅自坐大,渐渐出现了军阀的雏形。他们专注发展自己的势力,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在一部抵抗清军时,其他部往往不听指挥,作壁上观,拒绝援手。某部被清军歼灭,他们还为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而拍手称快。在这种情况下,清军经常以少胜多,在南明势力范围内如入无人之境。

    永历朝廷在桂林没能安定多久。二月初,探马来报,清军进入广西境内,兵锋直指梧州,离桂林只有数日路程。

    永历帝又一次果断下令,准备车驾,他要再次外出“巡视”。

    瞿式耜这一次铁了心要劝住皇帝。广西,无论如何不能再失去了。广西再失,南明基本上就可以提前宣告灭亡。而要保住广西,皇帝绝不能动。他再三上书,反复开导永历:“在粤而粤存,去粤而粤危。吾退一步而人亦进一步,我去速一日,则人来亦速一日。”你越逃跑,实际上越危险。“半年之内,三四播迁,民心兵心狐疑,局促如飞丸,翻手散而覆手合。”“今者移跸再四,每移一次,则人心涣散一次。人心涣而事尚可为乎?”这样下去,覆亡为期不远。

    瞿式耜指出,现在已经打探清楚,进入两广的清军主力不过是佟养甲、李成栋带领的四千一百余人组成的小部队。而这次进军广西的,不过是一支先头部队。从现在形势分析,两广民气凶悍,各地起义军蜂起,清人在广东还没能站稳脚跟,现在进军广西,孤军深入,后方不稳,如果集全南明之力,把这支军队消灭在两广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当务之急是朝廷镇定下来,集中精力,调动部队,进行有效指挥。

    朱由榔也承认瞿式耜对形势的分析完全有道理,他也知道自己坚守前线的政治意义。然而,一想到凶如虎狼的清军离自己如此之近,他就坐立不安,神魂不定,恐惧感如潮水一般淹没了他,让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和上次一样,不管瞿式耜怎样屡上奏章,怎样叩头出血,朱由榔都无动于衷。面对瞿式耜的一遍遍苦谏,从小到大没发过脾气的永历帝终于发火了。温文尔雅的皇帝一旦发起火来,也相当可怕。他双目圆睁,双手乱抖,声嘶力竭地大喊:“卿不过欲朕死耳!”

    是啊,皇帝没了,你们还可以另立新君,而我朱由榔一旦落入清人之手,则必死无疑!你们根本没拿我的性命当回事!

    瞿式耜闻听此言,不觉“泪下且沾襟”,事已至此,无法再多说一句,只好叩头请死,含泪而出。他现在才明白,除了一开始的心血来潮,朱由榔根本没有把自己和这个国家联系在一起。他之所以当这个皇帝,完全是因为当皇帝最安全。为了安全,他也可以把这个国家拱手献给清人。一个政权之中,皇帝居然是对国家利益最不关心的那个人,这对大臣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赶走了瞿式耜,永历开始紧张地考虑逃往哪里。这一次,他想出了一个自以为高明的主意:干脆逃离文臣的控制,逃到最有实力的武将控制区,让庞大的军队直接做自己的护卫。在众多武将之中,湖南定蛮伯刘承胤率先上书,要迎驾到他那里避难,言辞十分中肯。刘承胤在湖南兵多将广,实力不凡,且其控制区与广西相连。于是,他发布诏书,移驾“幸楚”。

    听到这个消息,连续几日没有睡着觉的瞿式耜又一次匆匆赶赴宫中,极言不可。瞿式耜说,这个刘承胤乃南京一市棍(无赖)出身,好酒,力壮,使得一根铁棍,人送外号“刘铁棍”。从军之后,因为作战勇敢,从最底层士兵积功升为总兵,部下两万人,也大都是南京市棍流氓。刘承胤在前朝因为平定湖南少数民族起义有功,被封为定蛮伯,在湖南经营了多年。此人性情粗暴,作风野蛮,经常顶撞上级,甚至对朝廷命官也不假辞色。兵科给事中龚善选出差路过刘承胤控制区,因为粮草供应的小事与刘承胤的部下发生冲突,刘承胤居然命士兵打了龚善选的耳光。皇帝“幸楚”,很有可能被他控制。

    瞿式耜的这番话,永历帝完全听不进去。在他看来,瞿式耜的一切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不让他逃走而已。武人粗鲁,本是题中应有之义,有什么大惊小怪!

    瞿式耜前脚出宫,永历帝后脚就命令起驾。

    三

    经过连日疾驶,永历元年(1647年)二月十五,龙舟终于抵达湖南全州码头。

    码头上锣鼓喧天,旌旗招展,两万名南京兵甲仪仗鲜明,队伍整齐,迎接皇帝的驾临。从城里到码头,地上都铺了一丈二宽的红布。这迎驾仪式,实在是太盛大、太隆重了!永历和随驾大臣都很欣喜。

    刘承胤亲自上船来迎驾。果然是一个粗人,面皮糙黑,体形肥硕,三层下巴。虽然如此胖大,但是他三跪九叩一丝不苟,神态极其虔诚。永历和身边的大臣都十分感动。永历急忙命人看座,赐茶。刘承胤气喘吁吁地坐定,回答着永历的询问,汇报湖南的军事形势。聊着聊着,刘承胤忽然话头一转,指着皇帝背后的王坤问:“皇上,这位公公就是王坤吗?”